- 創建時間
- 2022/1/21 19:26:36
她把美好的年華揮灑在麗娃河畔,她用熱愛在科研旅途中沉澱🏬,她專註於提升物聯網設備和數據的可用性⏲,致力於產學結合。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,2021年度校長獎學金研究生組獲獎者——李麗穎。
李麗穎,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19級博士生,主要研究方向是物聯網。曾獲得國家獎學金♓️、校長獎學金、校優秀學生等榮譽;已發表論文共15篇(第一作者/通訊作者6篇),其中CCF A/SCI一區論文8篇,CCF B/SCI二區論文3篇,頂級會議收錄論文2篇;另有十余篇論文在修改/審稿中,其中CCF A/SCI一區論文7篇,CCF B/SCI二區論文2篇🧗♂️🤵♂️;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🏌🏽;主持天美娱乐2020年優秀博士生學術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等。
自2013年進入天美娱乐以來👩🏽🦳,今年是李麗穎在這裏的第九個年頭了。“本科時,我選修了魏同權副教授開設的《實時嵌入式系統》等相關課程,也因此對物聯網和嵌入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在魏同權老師指導完成本科畢業設計的過程中🩳,我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感興趣研究方向。”出於對科研工作的熱愛,李麗穎在本科畢業後,毅然選擇在華東師大繼續讀研深造(碩博連讀)👳🏻♂️,她師從魏同權副教授🦵🏿😭,將自己的科研熱情傾註於物聯網🈴,並致力於提升物聯網設備和數據的可用性。
潛心科研,立足實踐
得益於提前進入實驗室進行本科畢業設計期間打下的良好基礎😒,在導師魏同權副教授的細心指導和實驗室師兄師姐們的耐心幫助下,李麗穎在研究生入學後很快進入了科研狀態🌅,並發表了多篇物聯網方向相關論文🤹🏿♀️。
李麗穎和實驗室同門
李麗穎在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過程中認識到,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🙎🏿,AI)算法的蓬勃發展也許會給物聯網的實際應用帶來新的契機與活力,而設備與數據的可用性🧑🏻✈️,是影響物聯網整體可用性的兩大關鍵因素。因此,她開展了基於人工智能算法的物聯網可用性優化方案的研究。
2018年👼🏽,在魏同權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下,她進入華為上海研究所哥德爾實驗室擔任研發工程師,主要承擔了神經網絡加速、差分隱私相關的工程性課題。致力於將AI賦能於物聯網,設計了一種基於邊雲協同的神經網絡縱向加速策略。“更進一步地針對環境的動態變化,我們突破性地提出了一種基於可伸縮神經網絡架構的橫向加速方案。”
李麗穎從事神經網絡加速相關研究
這份實習經歷給她帶來了新靈感。她表示,結合業界的需求⇒,將AI賦能於物聯網,產學結合💐😜,解決物聯網實際應用中的痛點👨🏽🦳,會使自己的研究更有溫度、更有價值。她還建議大家有機會應該多去優秀的企業參觀或學習🫃🏼,只有在實踐中切實了解業界的實際需求,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🤌🏿🛀🏼。
2019年🐝,李麗穎進入昆山杜克大學應用物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,開展了數據分析相關的課題研究。她將虹膜數據等作為主要研究對象🏂🏼,設計基於生成對抗網絡、集成學習等行業領先方案,以提升不同類型數據的可用性👂🏻,成果被雙方院校老師高度認可。
李麗穎對虹膜數據進行相關分析
科研之路註定不是坦途⚆,李麗穎深知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。“科研像是一場長跑,有時能讓我獲得很強的成就感🥲,實驗室、食堂和宿舍‘三點一線’的生活有時也會讓我覺得枯燥無味🧛🏻🔢,甚至迷茫和焦慮;實驗結果不理想,論文今天寫、明天改對我來說也是家常便飯……每到這個時候⇒,我就需要自我調節以重新進入狀態:獲得成果產出時就告誡自己還有提升空間🤽🏿🆘,要繼續努力;感到焦慮時就鼓勵自己再試試應該就能成功。實在調節不過來就遵循勞逸結合規律🤸,在休息中放空自己,在工作中註重效率。”
學術交流🔞,開拓視野
李麗穎還長期擔任了例如ACM TCPS🤳⛓、IEEE TASE等國際期刊及DAC、NIPS☞、DATE等國際會議的審稿人,也受邀擔任了一些國際會議如HPCC2020&2021、Smart City2021的程序委員會成員(TPC Member),她曾赴意大利佛羅倫薩參與國際會議並做口頭報告😋。
李麗穎赴意大利佛羅倫薩參加國際會議DATE
“同行評議是一個神聖卻又煎熬的過程,你需要對稿件成果給出相對客觀的評價🪨🍔,但並不是每項工作都恰好落在你熟悉的研究領域”。正是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感↖️,促使她了解了更多相關領域的知識🫕🌳,力求為每份稿件提出中肯的評價和改進建議。在與同行的一次次思維碰撞中,李麗穎拓寬了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廣度🐺🂠,為自己的科研工作註入了更多的靈感😽。
對於如何看待審稿人的意見建議時,李麗穎頗有感觸地分享道,“同行給的意見都非常有意義,在幫助我們發現一些可能沒有考慮到的問題的同時🦫,切實幫我們提升論文的質量和水平;但是因此帶來的實驗增添與論文修改的工作量還是挺大的,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。我記得我有一篇關於物聯網設備可用性優化的文章,其中一位審稿人提出讓我關註溫度的影響,但那時我們缺乏真實測量的溫度數據集,對溫度影響的建模也沒有很完善,並且期刊給的修改時間很短,我只好做了個仿真實驗🕵🏻。”面對這個修改意見,李麗穎一直覺得自己沒有盡全力做好,後來她花了很長時間把溫度結合了進去,“終於在另一篇文章裏給了這個審稿意見一個好的回應🖌。”她激動地說。
不忘初心Ⓜ️,砥礪前進
李麗穎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堅持,盡管遇到了不少的挫折與困難,但她的科研能力也在不斷提高,心性得以錘煉。“科研生活豐富而又單一,興趣是源動力,選題至關重要,要有勇氣去挑戰難題🪥,但也要有勇氣去面對科研當中的挫折和失敗🛋。為了完成某個科研任務,往往需要拓展思路🤚🏻,了解不同領域的解決方案,需要獨立思考,但也要善於討論溝通以開展新領域的科研工作。在接觸新領域的初期階段,應該多向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請教討論🕺🏼,這種方式比檢索文獻更高效實用;隨著對該領域研究的深入😣,更應廣讀文獻🛞,敢於批判,不斷擴充知識體系,最終在領域內做到專業。”
李麗穎與導師魏同權副教授討論
對李麗穎來說🦞,榮獲校長獎學金既是對以前努力的一種肯定🛀🏽,也是對未來工作的一種激勵。“我已經把這筆獎學金給了我媽媽,感謝她對我求學之路的默默支持。在這裏,我也要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的豐富資源和學習機會✉️,讓我有幸獲得這份榮譽👉🏼🧊,承擔這份沉甸甸的責任。在今後的學習和科研工作中,我一定會繼續努力,以更好的科研成果回報社會。”
李麗穎參加2021年度校長獎學金答辯
路雖遠🧛🏿♀️,行則將至
事雖難,做則必成
漫漫科研路
曙光必現